福建省廈門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雙減”工作的決策部署,將“雙減”工作作為重要民生工程、質量工程、系統工程,扎實推進校外培訓機構治理,著力構建部門聯動常態化、日常監督網格化、資金監管精準化、治理管控全域化、風險防控機制化、宣傳引導多樣化的治理工作格局,切實推動“雙減”政策落地見效,積極營造教育良好生態。
加強聯合治理,推動部門聯動常態化。成立市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發展工作領導小組,6個區和22個市直部門為成員單位,建立“1+N”聯動體系,著力健全聯席會議、聯合執法、周月通報、信息共享等工作機制。由教育部門牽頭,聯合市場監管、民政、人社、文旅等部門先后開展“點題整治”、收費監管等專項治理行動,形成工作聯動、問題聯治、風險聯控的工作格局。全面加強面向中小學生的各類校外培訓機構日常監管,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實施分類管理,完成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區級管理權限移交,確保責任明晰、治理高效。
完善治理模式,推動日常監督網格化。建立社區、鎮街群防群控機制,完善市、區、鎮街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構筑社會監測預警網絡,對培訓機構的培訓行為、經營情況等進行日常巡查,重點查處“關門培訓”等各類隱形變異行為。暢通社會監督渠道,公開市、區舉報投訴郵箱、電話,實現“舉報線索必查、問題隱患必堵”,對違法違規校外培訓形成有效震懾。擴充監管力量,組建市級校外培訓社會監督員隊伍,助力推進校外培訓治理改革。
嚴格收費管理,推動資金監管精準化。成立市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領導小組,出臺《廈門市校外培訓機構收費監管辦法(試行)》,要求校外培訓機構在本市范圍內選擇一家托管銀行開設預收費專用存款賬戶,實行“銀行搭建托管平臺、一課一銷”的管理模式,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實施精準監管。向社會公布13家預收費托管銀行名單,加強對預收費托管銀行的專項指導,通過簽訂服務承諾書、開展專項政策解答等形式,進一步完善預收費管理平臺各項功能,著力提升監管實效。截至目前,全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比例已達100%。
落細巡查指導,推動治理管控全域化。全市共組織拉網式巡檢2330次,排查各類校外培訓機構17884家次,關停無證無照、無證有照等機構175家,整治超范圍經營無證有照機構196家。聚焦培訓行為巡查、培訓廣告管控、培訓環境治理三項重點任務,多部門聯合開展專項行動集中整治學科類培訓違規問題,排查各類線下校外培訓機構6719家次,各類線上平臺網站、公眾號、媒體號、APP等101個,各類戶外廣告牌、電子屏、燈箱等108處,通報問題機構43家,拆除違規校外培訓機構廣告132處。
堅持堵疏結合,推動風險防控機制化。制定校外培訓機構相關事件分類分級處置辦法,明確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加強輿情監測預警,建立信息“日報告、日匯總、日跟蹤”制度,形成校外培訓風險“快、準、穩”聯防聯控響應處置機制,實現“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置”。開通法務指導和法律援助“綠色通道”,調派專業工作人員提供涉法問題上門服務;用好用足企業紓困政策,累計協助600多名家長成功轉課,最大限度維護學生家長的合法權益。
做好政策宣講,推動宣傳引導多樣化。編印《校外培訓機構政策文件匯編(2018—2020年)》《校外培訓機構政策文件匯編(2021年)》等,加強政策解讀工作,指導各區強化政策學習和落實。制作《校外培訓機構“雙減”政策宣傳》《開學季校外培訓溫馨提示》《校外培訓機構疫情防控提醒》等短視頻,通過全市公交、地鐵、電視等渠道滾動播放,廣泛宣傳學校課后服務典型經驗,曝光隱形變異、違規培訓機構名單。利用寒暑假、開學前后等時間節點,通過廈門市教育局、廈門招考、廈門廣電等微信公眾號專題推送《致培訓機構的一封信》《致家長的一封信》,引導學生家長樹立正確教育觀念,共同為“雙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來源:教育部